生态经济
主办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刊号:1671-4407
国内刊号:53-1193/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0708 人次
 
    本刊论文
从生态伦理看循环经济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操作原则体现了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蕴:(1)减量化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2)再利用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原则;(3)再循环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理念。它的经济模式与生态伦理思想也相吻合。

  关键词:生态伦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4-0058-04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范畴进入人类现实生活是人们从文化视角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果,是伦理学面向现实生活的体现。[1]近年来,严峻的生态环境现实,迫使人们对传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传统的生产、消费和资源利用方式重新审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和觉醒,人们已经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的后果,是人类干预自然造成的。人是积极主动的因素,因此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键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而生态伦理就是关于调节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的学说。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发展循环经济有它产生的必然性。循环经济是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西方的专家、学者和各国政府都在倡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投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即所谓“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2]为此,人们提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它能更好地协调人类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日趋紧张的关系,实现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它符合生态伦理的原则和要求,是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来看,传统的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废物大量地扔弃到空气、水系、土壤、植被等这类被看作地球“阴沟洞”或“垃圾箱”的地方。线性经济也正是在这种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的运动中,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实现经济数量的增长。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的是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运用生态伦理的思想原则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是一种相互不发生任何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线性经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从而造成经济活动的“高投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则要求经济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投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资源处理者、资源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的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量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为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新思维、新思路。循环经济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科学运用,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操作原则中的生态伦理意蕴
  
  循环经济的建立依赖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的操作原则,每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人类生态伦理理念,在涉及人与自然资源环境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最佳表现。“我们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生存的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3]“人类的生存正面临着种种威胁,这些威胁中最直接、最具有毁灭性的是来自于人类自己,即人类日益增长的对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想在地球生物圈中能生存下去,就必须用生态伦理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4]而循环经济模式正符合生态伦理思想,它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来减少最终处理量减轻环境压力,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正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体现生态伦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就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要求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治理。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它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协同进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体地位的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要少索取、多给予,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环境,重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发展经济时,要遵循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善待自然的要求,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努力避免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来求得经济的发展;倡导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的发展统一作为至上的伦理道德价值目标,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努力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循环经济的再利用,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原则
  循环经济的“再利用”是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法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在日常生活中,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可将合用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或捐献出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供别人使用。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持久地、更好地生存的生态伦理观。人类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生存关系是反映在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中的,生存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伦理道德追求,是从人类作为自然生物的生存转化为人类本质及其价值的持续生存。然而,“人和自然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的存在,自然史和社会史就彼此制约”[5]。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这就决定了生态伦理对人的生存的研究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就应当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生态伦理的持续生存原则可以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诉求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面临耗竭的矛盾,把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纳入生态伦理视野之中,从人类自身出发,努力找出解决更适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最佳途径。”[6]而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鲜明的生态伦理意义。

  (三)循环经济的再循环,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理念
  循环经济的“再循环”是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极资源化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污染物的最少排放。资源化能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它包括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两种方式:前者即是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啤酒瓶的回收等;后者是把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这一过程体现了生态伦理的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理念。人类代际间的公平,是从时间特征和人类认识的能动性出发而提出的一种现代人类应有的伦理道德和对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代际公平要求本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至少要留下比前辈留下的更多的自然财富,提供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后代人多着想,这既是本代人的责任,也是本代人超越前代人的表现。
  代内公平就是在代内要进行公平分配,强调不同发展空间即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应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强调人类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生态伦理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理念,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索取要公平,要注重其反馈效果,使人们能充分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公平,这就强调在代际、代内之间都要一视同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能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代际和代内公平问题。
  
  三、循环经济模式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吻合
  
  首先,生态伦理是人类在总结“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及道德生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与人的不可分离性所形成的以善恶评价、价值探求为表现形式的道德生活意识、观念、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唤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该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而循环经济的提出和确立,从本质上反映了生态伦理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并以生态伦理为基础,为发展循环经济寻求伦理和道德支撑。生态伦理主张把生态道德、经济道德和人类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在主张生态道德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和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并以此来寻求保护环境和美化自然。同时,循环经济的产生,也是人类在对近代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模式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等重要性,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并驾齐驱,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其次,循环经济是立足于当代人类对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向以生态规律和生态伦理的理念为准则的绿色经济转变的一次产业变革。其形成需要一定的道德或行为规范与之相呼应,而这种道德或行为规范可以看作生态伦理。而循环经济本身蕴涵着一定的道德因素,同时还有许多的道德要求,它所含有的道德因素只能算作一种道德潜质,这并不意味着其本身就是道德。循环经济的运作模式天然地实现了生态道德的诉求。可以看到,循环经济作为后天生成的一种生态经济道德复合体,就其形成要素而论,有些是生态伦理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有些则是生态伦理道德所呼唤和所要求的。因此,循环经济是立足于生态伦理,以吸取其蕴涵的道德因素为起点,遵循人类伦理道德发展的趋势,把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道德思想及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循环经济是一种维系生态伦理道德并推动其发展和完善的生态经济道德类型,是生态伦理所具有的道德因素与其所呼唤和要求的社会道德因素相互摩擦、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结晶。
  再者,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把服务当代经济建设和保护自然环境作为使命,又以促成其完整结合、引导其发展为宗旨。一方面为其理论进行论证和精神辩护,顺应它们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对其给予必要的价值引导和目标的提升,使其超越各自的局限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人们要形成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提升到义利合一、天人和谐的高度,使功利的追求在道义的指导与规范下得到合情合理的实现。同时,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使现实的利益具有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意蕴,使长远利益立于现实利益的基础之上。生态伦理以自己特有的合内外、重义利的特质为循环经济提供着理论的支撑和道义的提升,使循环经济获得人们高度的认同和道德拥护,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能体现道德意蕴和精神并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类型。
  最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法替代价值,这就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善待自然,适度消费,遵循生态伦理的可持续原则和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实施循环经济这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这既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是对生态伦理道德规范的强烈呼唤。
  总之,从生态伦理视角来探析循环经济,应以生态科学揭示的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公共利益”作为其现实基础和客观依据,着眼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只有承认了生态规律的真理性和不可抗拒性,才能发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对人类生存利益的价值性,摆正人类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地位,进而作出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选择。因此,人类整体的、长远的生存利益才是人类保护自然环境道德行为的最终根据;我们应按照有利于人类在自然界持久生存下去且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确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实践行为,以生态伦理的理念来指导并规范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和经济发展模式。理智而友善地对待自然界,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实现生态伦理的真正价值。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生态经济》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生态经济》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